|
||||
|
||||
|
近日,廣東省羅定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傳來捷報——首批增減掛鉤項目已全面完工并通過驗收,通過整合羅定市3個鎮、13個村、39個地塊,累計盤活建設用地70.416畝。這一關鍵節點的達成,不僅有效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更打響了廣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破局之戰”,是水電一局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實踐成果。 “增減掛鉤”,是指通過將農村閑置、低效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拆舊區),將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到城鎮使用(建新區),從而實現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地布局更優化的政策工具。 迎難而上:“小板凳”聊出大格局 項目啟動之初,面對地塊分散、地形復雜、歷史遺留問題多等挑戰,工作專班實地踏勘30余次,制定“一地一策”方案。真正的考驗,在于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在泗綸鎮CJ002地塊施工過程中,挖掘機剛剛開進地塊,就被一位情緒激動的村民攔住了。“這地是我家的老宅基,雖說現在空著,但你們說拆就拆?以后我們想回來蓋房怎么辦?不行!”老李雙臂張開,擋在機器前,一些鄉親們也聚攏過來,臉上寫滿了疑慮和擔憂。施工一時陷入僵局。 項目部的選擇不是硬闖,而是“坐下來”。工作人員搬來小板凳,在院子里攤開規劃圖,一筆一筆算起經濟賬、長遠賬;拿出紅頭文件,一條一條講解政策與權益保障。從午后到黃昏,推心置腹的溝通,終于融化了堅冰。真誠,成為了最好的“破冰器”。 心系民生:“分外事”溫暖百姓心 項目部始終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的最高標準,在黎少鎮CJ005、CJ006地塊施工中,項目部的工作人員發現,通往地塊的一段土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嚴重影響機械進出和村民出行。而且,該地塊排水不暢,每逢大雨,雨水常倒灌進地勢低洼的幾戶村民家中。 雖然嚴格來說,道路和排水系統的升級改造不屬于本次增減掛鉤項目的規定范圍,但項目部認為:“我們來做項目,不能只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更要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困難,這才是項目的意義所在。” 項目部主動調整施工計劃,優化設計圖紙,擠出部分機械和人力,買來涵管、碎石等材料,不僅平整、拓寬了那條困擾村民多年的泥濘路,還設計了一條排水溝渠,為農戶筑起一道“安心線”。這條新增的“便民路”與“安心渠”,連接的不僅是地塊,更是企業與百姓的“連心橋”。 守護綠色:“繡花功”留住鄉土魂 生態保護是項目的核心原則。項目部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在施工過程中,對地塊內古樹、名樹采用設立施工警戒區等保護措施;對地塊內施工影響不大的樹木,采用“只修枝、不砍伐”原則,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樹種。 項目的生態效益遠不止于施工過程的“綠色無擾”,更在于長遠的環境修復。項目將原本散亂、閑置、甚至存在污染風險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綠意盎然的農田或生態用地,通過人工調節土地酸堿度,為土地復肥創造條件,有效修復了鄉村空間的“傷疤”,增加了綠色生態空間,提升了區域整體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碳匯能力。 羅定市首批增減掛鉤項目的圓滿收官,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它凝聚了項目團隊的智慧與汗水,展現了水電一局攻堅克難的決心和能力,更詮釋了“發展為了人民”的深刻內涵。 項目部將總結經驗,持續發力,在接下來的第二批增減掛鉤項目的落實落地中持續奮進,讓更多政策紅利潤澤鄉野,在羅定的沃土上,奮力描繪“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 |
||||
|
【打印】
【關閉】
|
||||
|
|